网站颜色:

机电系统设计方法模型及概念(建模仿真及实现基础)/信息技.

  • 产品名称:机电系统设计方法、模型及...
  • 是否是套装:否
  • 书名:机电系统设计方法、模型及概念:建模、仿真及实现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 定价:59.00元
  • 出版社名称: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德]KlausJanschek著张建华译
  • 书名:机电系统设计方法、模型及概念:建模、仿真及实现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机电系统设计方法模型及概念(建模仿真及实现基础)/信息技开本:4
作者:(德)克劳斯·杨申克|译者:张建华页数:
定价:59出版时间:(咨询特价)-01
ISBN号:76印刷时间:(咨询特价)-01
出版社:清华大学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
目录:
译者引言
**章绪论
1.1机电一体化与机电一体化系统
1.2系统设计
1.3基本实例
1.3.1具有自适应光学的望远镜
1.3.2光机电遥感相机
1.4本书内容简介
本章参考书目
第2章建模基础
2.1系统工程背景
2.2具有结构化分析的系统建模
2.2.1定义
2.2.2顺序原则
2.2.3结构化分析的建模要素
2.2.4产品实例:自动调焦照相机
2.2.5其他建模方法
2.3机电系统建模范式
2.3.1广义功率与能量
2.3.2基于能量的建模:拉格朗日形式化
2.3.3基于能量的建模:汉密尔顿方程
2.3.4多端口建模:基尔霍夫网络
2.3.5多端口建模:键合图
2.3.6能量/多端口建模:端口汉密尔顿系统
2.3.7信号耦合网络
2.3.8模型的因果性
2.3.9机电系统的模块化建模
2.4微分代数方程组
2.4.1DAE系统简介
2.4.2DAE指标检验
2.4.3DAE指标约简
2.5混杂系统
2.5.1混杂系统的一般结构
2.5.2混杂现象
2.5.3网络状态模型
2.6线性系统模型
2.6.1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的局部线性化
2.6.2非线性DAE系统的局部线性化
2.6.3LTI系统的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
2.7频率响应的实验确定
2.7.1一般考虑
2.7.2方法
2.7.3通过噪声激励的频率响应测量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仿真问题
3.1系统工程背景
3.2数值积分的基础
3.2.1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
3.2.2稳定性的概念
3.2.3数值稳定性
3.3刚性系统
3.4弱阻尼系统
3.5高阶线性系统
3.5.1通用的数值积分方法
3.5.2通过状态转移矩阵的求解方法
3.5.3仿真解的精度
3.6DAE系统的数值积分
3.6.1显式积分法
3.6.2隐式积分法
3.6.3指标-2系统的量化
3.6.4具有一致性的初值
3.7混杂现象仿真的实现方法
3.7.1不连续性的处理
3.7.2事件检测
3.8仿真实例:理想单摆
本章参考书目
第4章功能实现:多体动力学
4.1系统工程背景
4.2多体系统
4.3物理学基础
4.3.1运动学与动力学
4.3.2刚体
4.3.3自由度与约束
4.4多体系统的时域模型
4.4.1系统设计中的模型层次
4.4.2多体系统运动方程
4.4.3MBS状态空间模型
4.5固有振荡
4.5.1守恒多体系统的特征值问题
4.5.2特征模态(本征模,Eigenmodes)
4.5.3耗能多体系统
4.6频域响应特性
4.7测量与驱动位置
4.7.1一般的多质体振荡器
4.7.2多质体振荡器的零点
4.7.3同位测量与驱动
4.7.4非同位测量与驱动
4.7.5反谐振
4.7.6MBS零点迁移
本章参考书目
第5章功能实现:通用机电变送器
5.1系统工程背景
5.2一般的通用变送器模型
5.2.1系统配置
5.2.2建模方法
5.3无负载通用变送器
5.3.1基于能量的模型
5.3.2ELM变送器本构方程
5.3.3ELM二端口模型
5.4负载通用变送器
5.4.1基于能量的模型
5.4.2非线性运动方程
5.4.3平衡点位置:工作点
5.4.4基于信号的变送器线性模型
5.4.5传递矩阵
5.4.6关于响应特性的讨论
5.5有损变送器
5.5.1变送器的一般特性
5.5.2非线性模型:平衡点位置
5.5.3基于信号的线性模型
5.5.4带有耗能电阻的二端口本构方程
5.5.5线性动态分析
5.5.6一般的阻抗与导纳反馈
5.6机电耦合系数
5.6.1一般意义与特性
5.6.2计算ELM耦合系数的模型
5.6.3关于ELM耦合系数的讨论
5.7带多体负载的变送器
5.7.1频率响应
5.7.2阻抗反馈与导纳反馈
5.8机电谐振器
5.9机电振动发电
(咨询特价)自传感执行器
(咨询特价).1工作原理
(咨询特价).2基于信号的自传感解决方案
(咨询特价).3模电自传感解决方案
本章参考书目
中英文术语翻译对照表

......

精 彩 页:
内容提要:
克劳斯·杨申克著的《机电系统设计方法模型及概念(建模仿真及实现基础)》对机电系统设计和分析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阐述,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了德文版和英文版,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本书是一本关十机电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著作,内容全面丰富,其中不少内容基于作者团队的*新研究成果,包括50余个有完整解答的设计实例和380余幅插图,便于读者学习和研究机电系统设计的主要概念和方法。
    本书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及很强的创新性,对于许多应用领域的实际机电系统研发而言也是**参考书。
    

......

作者简介:
Klaus Janschek,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讲席教授、所长。1982年于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2-1995年在德国戴姆勒奔驰等公司从事航天制导、导航与控制,疲劳与车辆测试系统等控制系统研发与管理工作,1995年至今任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所长、自动化工程讲席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移动机器人,光学数据处理与光机电一体化,数据融合等。他现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其“机械电子学、机器人及部件”协调委员会(CC4)**,曾任IFAC应用论文评奖委员会**,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自动化、控制系统与机器人领域科学顾问,德国测量与自动化学会(GMA)理事。他将任2020年IFAC世界大会**,2005年至今任德国机械电子学大会程序委员会共同**,曾任第4届IFAC机电系统会议IPC**。张建华,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教授,2005年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德国**工程院和北莱茵-威斯特**科学院双院士Johann F. Boehme教授。2005-2006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任博士后副研究员,合作导师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erek A. Linkens教授等。2007年引进回国任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1,2012,2014,2015年应邀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马普复杂技术系统动力学研究所做客座教授或**研究学者。现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人机系统、复杂大系统、生物与医学系统、交通系统四个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任13th IFAC Symp. on Complex Large-Scale Systems 的IPC副**, 19th IFAC World Congress的技术副编辑,13th IFAC Symp. on Analysis,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Human-Machine Systems的IPC共同**。2011年获德国马普学会**研究基金,200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2-04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智能,机器学习与智能数据分析,生物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人机系统,脑机交互,神经工效学等。至今在IEEE T-HMS, IEEE T-BME,IEEE T-CBB等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热门设计服务